產業智慧化—AI時代為人車交互帶來新體驗

——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移動出行生態系統
本來看中智能車在碰到障礙物時可以自動躲避,誰能想到塑膠袋靠近了都緊急刹車?!
在如今資訊化的浪潮中,物聯網、雲端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AI)和移動互聯等技術正在向傳統行業滲透,汽車的電子化、互聯化,讓車輛智慧化有了新的發展。發展智能車可以推動新技術應用,有利於促進以汽車為載體的晶片、軟體、資訊通信和資料服務等產業的發展。
汽車智慧化即汽車搭載智慧攝影鏡頭、雷射雷達等感知終端,再加上智慧作業系統和人工智慧晶片,實現資料獲取、資料互聯與自動駕駛。隨著技術的發展與融合,尤其是通信技術和AI的發展,提升了智能車的發展速率。智能車最終將實現,從“以車為中心”的交通工具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移動空間,構建汽車與交通服務的新生態。
發展至今,無人駕駛的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與困難重重的自動駕駛不同,智慧駕駛座艙的研發相對更簡單,產品反覆運算更快,設計理念也更清晰,因此相關企業可以快速研發與自動駕駛相匹配的智慧駕駛座艙。先進的座艙理念目前可以放到現階段的量產車上,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適性和安全性,這也是最近多個企業熱衷研發智慧駕駛座艙的因素之一。
智慧座艙的發展推動智慧汽車從以車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移動出行模式。在不斷變化的行業需求中,通過提升相關晶片的性能來賦予產品新的功能,以“軟、硬體解耦但協作”的模式重新定義人與汽車的關係。智慧座艙系統將汽車從普通的乘坐出行工具打造成集出行、生活、娛樂等為一體的生態系統。
誰的“被動”與“主動”
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對話模式稱為“被動式交互”。它的邏輯是,由人告知機器執行動作,之後輸出結果回饋給人。但這種交互不適合在車內使用的,人動一下機器動一下,就會導致人的視線頻繁從路面上移開,存在安全隱患且低效。
設想一種可能,汽車在人需要時“主動”提供服務,而不是人在開車時手忙腳亂地去找,這種方式稱為“主動式交互”。主動式交互是讓機器主動輸出執行結果或建議給人,同時機器可以主動從外界輸入資訊然後進行決策判斷,而不是人來輸入指令再執行。
事實上,可以實現無人駕駛的車不僅要和車內的人交流,還要主動與車外的行人、車和路況等交流。而外部環境受距離、雜訊、溫度、適度、風速等的影響,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這也是產業的挑戰之一。
都有誰?
智能車繼智慧手機之後,將智慧化技術、網聯和汽車產品做了很好的融合,未來可能成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終端。智能車通過在車內座艙搭建一套硬體傳感系統作為車的感官,借助AI的識別技術,讓汽車也具備和人類似的聽、說、看以及思考的能力。研究發現在駕駛場景下,人的聽覺佔用相對較少,所以語音是主要的資訊輸出方式,而視覺介面則作為輔助,提升資訊的傳達效率。
未來智能車的產業競爭格局將從以整車企業向可以整合出行生態能力的企業轉變,帶動汽車產業從單一的產品品質和性能的競爭,向整合產業資源和服務體系的競爭發展。智能車的產業鏈大致可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是車聯網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元器件和晶片企業,中游的汽車廠商、設備廠商和軟體平臺開發商,以及下游的系統集成商、通信服務商、平臺運營商和內容提供者等;第二類是先進感測器廠商,具備開發和供應先進的機器視覺技術能力,包括鐳射測距系統、紅外攝像以及雷達等;第三類是汽車電子供應商,能夠提供智慧駕駛技術研發和集成供應的汽車電子供應商。
因此,擁有智慧駕駛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的廠商、主動升級技術向智慧化轉型的主機廠商、具備演算法資料層研發實力的跨界互聯網廠商將成為智慧汽車領域的潛力股。
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系統,逐漸透明化的消費體驗
移動和社交消費者革命為客戶體驗帶來了徹底的透明化。一家公司的品牌好壞更多地取決於它所提供的實際體驗,而不是行銷支出,顧客體驗是購買的第一推動力。隨著變化速度加快,不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的前景將越來越慘澹。企業必須瞭解、衡量和改進關於體驗行為的方方面面,以便提升競爭力,因為失敗的代價太高。
數位和移動技術的發展,增加了客戶體驗資料的數量、種類和複雜性。另外,社交媒體平臺放大了企業正面以及負面體驗的影響,“加碼”了企業的體驗經濟,使體驗管理成為推動企業成功的關鍵。未來,車企的發展不在只是汽車的實用性還耐用性,更是集安全、實用、美觀、舒適、娛樂、體驗感等於一身的移動互聯終端供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