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3D人臉識別的“備胎”,能轉正嗎?

3D人臉識別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根據Trend Force的預測,3D感測市場規模將呈現幾何式增長,2020年可達到108.9億美元,而到2023年將達到180億美元;3D人臉識別在智慧手機市場的滲透率也將從2017年的2.1%提升到2020年的28.6%。
3D人臉識別的技術抉擇
不過,市場蛋糕雖然好吃,但能否吃得上,就要看你是否有鋒利的“技術之刃”去切蛋糕了。目前用於智慧手機的3D人臉識別的主要技術選項有兩個,一個是結構光方案,另一個是ToF(Time of Fly,飛行時間)方案。
其中商用最為成熟的是“結構光”方案。結構光技術的規模商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蘋果,其在iPhone X上率先拋棄了以前的指紋識別功能,採用了結構光3D人臉識別技術。從市場回饋來看,從最初大家的好奇、質疑,到現在的風平浪靜,顯然這個技術是禁得住用戶挑剔的。對於其他廠商來講,蘋果此舉肯定是將可能的“坑”都趟過之後做出的選擇,所以自己選用相同的技術也應該比較保險,因此在結構光3D人臉識別身後的追隨者著實不少。
與之相比,ToF方案則像是個“備胎”。就ToF的技術“顏值”來講,這種待遇確實有些令人“憋屈”,但是市場有時候就是講究先來後到,遲到者如果想翻盤,想“備胎轉正”,必須要證明自己有更多的過人之處。過去這兩年,ToF一直在努力證明“我能行”。
圖1,ToF手機 3D人臉識別方案示意圖(圖片來源:網絡)
從工作原理上講,3D結構光技術是通過近紅外雷射器,將具有一定結構特徵的光線投射到被拍攝物體上,再由專門的紅外攝像頭進行採集,由於這種具備結構特徵的光線,會因被攝物體的“深度“而發生變化,通過對採集的圖像相位資訊進行比對和計算,就可以得到深度資訊,從而獲得測量物件的三維結構。
ToF技術在做3D人臉識別時,則是由“面光源”發射持續不斷的光脈衝,光線遇到不可穿透物體時發生反射,就可以通過測量反射光線到接收器的時間,來測算光源與物體的距離,由此得到有“深度”的被測物體3D圖像。
從理論上講,結構光技術在精度和解析度上都要更勝一籌,可是ToF也有很多不能拒絕的優勢:
- 結構光技術在獲得圖像資訊後還需要更多的後處理才能“算”出深度資訊,而ToF的測量手段更直接,不需後處理,時延小,回應速度更快。
- 不需要後處理的ToF方案,還節省了相關處理系統帶來的成本和功耗,顯著降低技術門檻。
- ToF方案所需元器件更少,體積更小,在空間受限的手機應用中會更受歡迎;而且這也令其在機械特性上更皮實。
- 與結構光這種光學方案相比,ToF更不易受環境光的干擾。
結構光 | ToF | |
---|---|---|
基礎原理 |
單相機和投影條紋斑點編碼 |
紅外光反射時間差 |
回應時間 |
慢 |
快 |
弱光環境表現 |
良好(取決於光源) |
良好(紅外鐳射) |
强光環境表現 |
弱 |
中等 |
精確度 |
中等 |
低 |
解析度 |
中等 |
低 |
識別距離 |
短,受光斑圖案影響 |
中等(1-10米),受光源强度限制 |
硬體BOM成本 |
高 |
中等 |
軟體複雜度 |
中等 |
中等 |
功耗 |
中等 |
低 |
表1,結構光和ToF技術特性比較
根據兩者的特性,有人曾經得出結論,認為結構光技術更成熟,更適合靜態場景,是智慧手機前置人臉識別首選;而ToF方案在遠距離下雜訊較低,適合動態場景,因此更適合配置在手機後置攝影鏡頭上,以期在AR、VR等應用上一展身手。
可對於ToF技術來說,AR、VR畢竟是遙遠的“將來時”,而前置人臉識別則是個現實的大市場,顯然不應被漠視。因此在3D人臉識別市場,結構光和ToF技術的碰撞在所難免。
ToF技術在行動
如今,ToF技術供應商已經在用實際行動為市場和用戶打強心針了。比如英飛淩推出的REAL3™系列3D圖像感測器,就是一個可商用的成熟方案。
在ToF優勢技術基礎上,REAL3™還有不少自己的“發揮”:
- REAL3™系列可支援至少3.8萬個深度點,每一個圖元的測量深度達到毫米級,錯誤率小於百萬分之一,更為安全可靠。
- 為了抵抗環境光干擾,REAL3™採用了專利的SBI(背景干擾抑制)技術,可瞬間消除所有不相關信號,實現出色的攝像頭性能。
- REAL3™系列的攝像頭模組只有兩個主要元件:REAL3™圖像感測器和照明電路,且它們之間不需要任何機械基線,大大簡化了裝配調試的難度,增強了機械穩定性和機械強度。
- 當然,這樣的攝影鏡頭模組也更小,只有11mm × 7mm ×4mm,可為智能手機節省寶貴的空間。
- 此外,REAL3™還內置了一個集成式眼睛安全電路,滿足安全要求,與其他需要外部眼睛安全電路的方案相比,減化了BOM。
圖3,英飛淩REAL3™系列3D圖像感測器令整個ToF 攝像頭模組更加簡單而穩健(圖片來源:英飛淩)
目前,基於ToF技術的REAL3™已經實現了成功商用——LG G8 ThinQ手機的前置攝影鏡頭模組,採用的就是基於REAL3™的方案。英飛淩還透露,下一代的REAL3™ ToF圖像感測器還將使用先進的微透鏡技術,提高靈敏度,並在尺寸和功耗上進一步優化。
當然,與結構光技術相比,ToF作為一個後來者,在技術打磨、商用驗證以及配套供應鏈完善上還有不少路要走。不過好消息是,知名分析師郭明錤預測蘋果有望在2019年iPhone中採用ToF技術,如此傳聞成真,將會成為ToF商用拓展的重大利好!屆時,這個3D人臉識別的“備胎”轉正,在市場上登堂入室,必將演繹出有許多好看的戲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