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駕駛細談汽車的現況

提到物聯網正在驅動各行各業的革新,並沒有誇大其辭。而汽車業也正在以驚人速度演進。無人駕駛的進程,正在改變設計工程師所需提供的解決方案組合。在建構無人駕駛不同階段和等級中,我們需要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改變要求並非產業的唯一需要。從改變規範要求,到擴展人工智慧平台能力,工程師利用現有的處理能力,需要應對多種因素,以在各種情境下面對不同應用和最終使用場景。為什麼? 因為汽車涉及不同的應用:
無人駕駛和 ADAS
想想到了 2025 年,我們預期將有8 百萬無人駕駛或半無人駕駛車輛走在路上。從人為監控環境發展到自動駕駛系統,無人駕駛依賴一系列的技術驅動。
然而,由於人工智慧可促進防碰撞、障礙探測,以及使用邊緣感測器、相機、雷達和 LiDAR 的追蹤技術的改進,我們正在從目前流程中的電腦視覺,逐漸轉化為更廣闊的科技演進。此外,考慮所有其他驅動無人駕駛向前邁進的技術,包括:從資料彙整和預先處理作業,到感測器融合、4D 雷達、視鏡更換系統,也從條件式的無人駕駛,走到無人駕駛車輛之發展,我們將把駕駛改變為類似汽車即服務 (TaaS)。
自從 Daimler 選用 Xilinx 為其全新車種啟動所有人工智慧功能後,我們才剛開始發展業務潛力。
駕駛艙人工智慧
談到未來的低延遲、高運算需求,正常的演算法沒什麼幫助。這就是機器學習、神經網路和人工智慧將改變汽車業的原因。從利用自訂舒適度的個人化駕駛體驗,或辨認臉部表情的變化,以套用安全功能,人工智慧驅動所有類型的特性。人工智慧可透過駕駛員監控系統和手勢辨識,革新完整的駕駛體驗。不過請謹記,人工智慧也可使用類似的監控系統,為非駕駛的車內乘客增進乘車體驗。設計工程師和汽車創新者在平視顯示器和使用者監控系統上,已見長足的進步。
從商業角度來看,我們期待汽車電子業成為下一個大型技術市場的驅動要素。主要原因在於:由於半導體項目新增不同特性和功能的趨勢下,汽車半導體市場的成長幅度已超過整體產業。
汽車和卡車連線至雲端和其他車輛後,駕駛艙人工智慧已準備好掌控日益增加的電子功能,而且其影響力將一路從高級車種,擴展至低價高產量車種。
儀器組、資訊娛樂和顯示
除了人工智慧外,工程師正在模擬可為消費者提供的其餘車用裝置,而到了 2025 年,裝置產值將調整至 370 億美元。從語音控制、藍牙連線,到即時方向或交通流量更新,顯示系統的功能包羅萬象,同時也備妥 SBC、LED、變壓器、MCU、穩壓器和收發器,提供資訊娛樂和顯示,以及其他儀表板。
由於大部份全新車輛都已配備資訊娛樂,因此驅動便攜式和駕駛艙消費者電子產品、音訊播放器和影片顯示幕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售後市場區塊比汽車製造商在此領域佔有更高市佔率,也就是說,中價位到豪華房車的交通應用供應商有機會促使在意價格的顧客去購買較高價的車輛。除了北美之外,相同的機會存在於德國、英國,以及中國,其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 11%。
電氣化
受惠於政府加強規範和 OEM 增加關注,油電混合車日益普及,電動技術的進步廣受顧客接受。從複雜的電動及/或牽引式馬達,到車外電源與類似:電池、太陽能板、充電站基礎設施或發電機等全功能能源進行部份結合,技術領先者已開始提供充電系統、電動馬達控制和節能運算的解決方案。
然而,要看到油電混合車的進一步普及,我們需要不僅是在未來數年內宣佈推出 340 BEV 和 PHEV 車種,或是歐洲到中國立法機關制訂嚴格的排放目標。我們需要各大公司把握機會,根據精密的電動或牽引式馬達,連同電池、太陽能板或發電機,提供許多此等車輛的解決方案。
此外,車輛電氣化也會涉及略不明顯的應用,其中包括:空調系統、電動助力轉向、煞車、啟動/停止系統和電力推進引擎,進而提供更多機會,引進創新的無人駕駛應用。
技術驅動汽車的未來
那麼,設計工程師該何去何從?無人駕駛必將取得深入的發展,它也能提供超乎大部份設計師預期的支援。從系統級設計服務,以便協助顧客快速推動產品上市,到協助生產零件核准流程、故障分析、國際原料資料系統認定等領域的專家,組織需要擁有資源和網絡的端對端合作夥伴,以推動創新,以及領導產業邁向與靈活技術的連結。也就是說,相同的技術,從使用開發平台到晶片設計,都不會讓工程師碰到路障,也令營業項目經理能說明使用 C 套件,符合長期的發展。
深入了解驅動未來汽車業進步的技術。
